话说雾霾:科学应对之方
中国低碳网专稿 航班大面积延误,口罩成为热销品,喜欢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待在家里……持续多日的大范围雾霾天气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气污染的现实再次刺疼人们敏感的神经。
昨日(15日)下午,中国科协组织召开“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气象行业的专家学者,解读近期雾霾天气实况、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及后续发展,雾霾的扩散、监测,以及大气自我调节能力,雾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及预防等。
专家们表示,在加强顶层设计,治理空气污染的同时,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知识传播,科学应对阴霾天气对自身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消除人们心头的“阴霾”显得尤为迫切。
雾霾天气恐反复出现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
从1月9日以来,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一条深褐色的“污染带”,同时造成口罩热销,甚至影响到股票市场,环保概念股强势上扬。
中央气象台从9日下午开始,针对这次雾霾天气发布了大雾蓝色预警,随着影响程度的加重和范围的扩大,1月12日,把雾霾的预警从蓝色提高到最高等级的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
“这次雾霾天气是从1月7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了轻雾和部分地区霾的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霾的天气在逐渐增多,并且越来越重。到1月10日,雾霾天气进一步加重。
“对于华北地区来说,雾霾最严重的是12日至13日,截止到15日早上,山东地区的雾霾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雾霾预警一直在持续。”马学款告诉记者,从16日开始,有一股冷空气会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会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者消散。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所长孙俊英。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所长孙俊英也表示,“受冷空气的影响,PM2.5的水平明天会在大部分区域下降。”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是否会再次出现雾霾天气,马学款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6、17日以后,除了有冷空气影响之外,中东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雨雪天气,再次出现雾霾。
他说,空气中的污染物也要有集聚和排放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至少在22日之前大范围的雾或者霾的天气不会再有。但是以后,有可能还会出现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加重的情况。
马学款分析,近期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前期我国北方没有冷空气活动,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等效应会导致雾的出现,一般大雾形成时天气形势比较稳定,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就形成了越聚越多的集聚效应,形成中东部大范围雾霾。
马学款说,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是有本质区别的,雾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由于产生雾的时候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所以雾往往会伴随着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也表示,霾就是霾,雾就是雾。雾不是一种污染现象,而是自然的天气现象,霾是一种污染现象。
“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到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由冰晶组成,这样才叫雾。霾是由比较干的细小的颗粒物组成的,是一种污染物。”王庚辰说。
污染物到底从何而来
对于公众所关注的污染物从何而来的问题,王庚辰告诉记者,其实,近年来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寻找北京的污染物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分别来自什么污染源等等。
“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共识。”王庚辰说,在各种污染源中,汽车排放占20%左右,工业排放在17%至18%,工地施工扬尘排放近20%。除了北京市本身的排放以外,还有外来的污染物。
王庚辰说,从总体情况来看,北京目前的污染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空气污染较轻。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从监测数据看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2000年开始,国家重视大气污染治理,污染状况整体在好转。
但王庚辰同时表示,北京的空气质量要真正达到2012年国家规定的新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排除在最近一段时间或在将来,北京还会出现这样的雾霾天气。”他说。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生产了50%的钢铁,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同时出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三大区域重点城市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
除了工业污染外,机动车污染不可忽视。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介绍,一些地区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据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介绍,目前,我国机动车排放的4种主要常规污染物的年排放总量均列世界各国之首。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对环境空气浓度贡献超过2/3。
“对于大范围的雾或者霾的天气,要消散需要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对雾霾的清除主要靠平流作用。”马学款说,大气本身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一些污染物会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有物理化学反应、沉降、分解,比如雨水、雪,通过自身的沉降会到陆面或者到海洋中。
污染源控制涉及每个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一直是做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她告诉记者,大气污染物不仅是PM2.5,很多空气污染物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危害是不一样的,有急性的、有慢性的。
“与我们生活更密切相关的是长期慢性的影响,如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影响,另外还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力,使人们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病,比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张金良说,空气污染对于神经系统甚至生殖系统影响,也经研究证实,如空气污染会造成新生儿的出生低体重、早产等。
而对于空气污染是否会造成“早死”的说法,张金良说,实际上,引发死亡确实和空气污染相关,如果没有污染的话,那些人可能会再生存一段时间,长短不一定。
“我们很难说早死多长时间,这不是很清楚。”张金良说,一些人本身就有病,疾病生存在非常清洁的环境下,他的生存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对于“早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李强。
“这两天雾霾天气、PM2.5非常高,我看到人群中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反应:一种人特别恐慌,要逃离北京、逃离华北;另一种人根本不当一回事儿。这两种态度都有一定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李强说。
李强告诉记者,如果PM2.5的浓度达到1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就是不健康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和儿童应当尽量避免在户外有剧烈的活动,其他一切人群也要尽量避免在室外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研究显示,心脏病人或慢性呼吸系统病人受到PM2.5的威胁可能更大一些,应该减少户外活动,60岁、70岁以上的心脏病人或呼吸系统病人不应到室外锻炼。
李强说,在PM2.5非常高的时候,佩戴口罩可以阻挡一部分粒子进入体内,但普通口罩是不能完全挡住PM2.5粒子的,因为它的粒子非常小。N95口罩是能够有效阻挡PM2.5的,但PM2.5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都带N95口罩。
对于百姓能否通过在室内种植一些吸附力强的植物,如仙人掌、仙人球,降低空气污染危害的问题,张金良说,很多种类的绿色植物都可以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有些植物是不适合的,如有的植物有毒,或是释放其他的物质,特别是有哮喘、过敏史的人要注意。
张金良对记者说,污染源的控制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每一个公民都责任。“在说要控制污染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很希望一下子把污染控制住,可是真正的涉及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执行起来却很难。”张金良建议,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节能减排,做到绿色消费。
温家宝:应对雾霾天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2013年1月24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温家宝表示,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温家宝说,这是本届政府最后一份工作报告,我们一定善始善终做好工作,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认真负责地对政府今后工作提出建议。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万鄂湘、张宝文、陈昌智、严隽琪、陈竺、万钢、韩启德、林文漪、王钦敏和胡四一着重就落实“三农”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迎接新技术革命、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等发言。城镇化是说得最多的话题。温家宝说,大家谈得语重心长。城镇化要避免走弯路,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要坚持城乡建设一体化,真正把农村建设好。
李克强谈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一段时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1月15日上午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
他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据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曾在北京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时表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2013年起,将在京津冀等地开展PM2.5监测并公布信息。“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政府,有责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从2013年起,中国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以及省辖市、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并将公布信息。这虽然是一个指标,但是有标志性的意义,对我们的工作也有鞭策的效应。”
李克强坦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他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调动3.4万亿人民币资金投放到生态环保的领域,将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到2015年使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